[摘要]:纵观我们县近阶段的语文教学现状,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于“怎么教”,却淡化了“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教”,偏重于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层面上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没有过多地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默读背诵或揣摩作者是如何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去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等。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教学要突出语言的应用、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这样的课堂才能凸显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性、本体性、非本体性、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一、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
纵观我们县近阶段的语文教学现状,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于“怎么教”,却淡化了“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教”,偏重于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层面上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没有过多地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默读背诵或揣摩作者是如何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去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等。可见我们的很多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根据调查了解,我们县很多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差,碰到说话、写作文就害怕。大部分学生在考试前就拼命地背作文,如果没能背中试卷里的命题,考试时就无从下笔。有的孩子甚至到小学毕业了,可能连写一封信的能力都没有。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要教些什么呢?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根据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本体性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区别。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教学要突出语言的应用、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这样的课堂才能凸显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上海师范大学
三、实践从“非本体”到“本体”,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转变的策略。
(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教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从设计全面、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做起。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表述要得当,可操作、可检测。根据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首先要区分什么是“本体性”教学目标,什么是“非本体性”教学目标。以南宁市五象小学莫莎莎校长的《北京》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2.会写“坛、城、国、团”等四个生字。能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说话。
3.在朗读中感受北京的美丽,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目标1、目标2体现本体性教学目标,目标3既体现本体性目标,又体现非本体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依据本体性教学目标来确定。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向正确,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选择要体现本体性。
认清了哪些是本体性目标,我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把握就会变得清晰了,即教什么,怎么去教,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掌握到什么程度就会心中有数。2013年,我到苏州参加国培时有幸听了特级教师
一、谈话导入。教师抓住“骥”(一匹好马的解释)引出作者,然后让学生读冯骥才的相关材料,激发学生对作家的喜爱之情。
二、整体感知,预习展示。
1.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重点指导“雏儿”的读音,及“雏”字的书写。)
2.检查学生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示范、指导朗读。
3.学生概括说说“真好!”什么好?
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写法,学习语言,学习表达。
1.自主默读课文,珍珠鸟好,究竟好在哪里?
2.学生展示,珍珠鸟好,究竟好在哪里。
①外形好。(
②淘气、可爱好。(指导感情朗读:生读;范读指导:要读出变化,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要有细、粗、高、低音;生练读;原生读。还好在哪里?)
③通人性。(感情朗读:一生读;范读:简单渗透写法,抓动词;原生读、师生比较读、点评。)
④珍珠鸟还好在哪里呢?通过和珍珠鸟相处,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没有多余的分析、提问或感悟,
四、练习表达。
1.如果你是小珍珠鸟,你觉得你的主人对你怎么样?
2.现在你们就是小珍珠鸟,写一写冯骥才,你们知道他怎么样,对你怎么样,要用事实说话。有些地方可以想象,如让你喝什么,吃什么等。
(三)教学方式要突出本体性。
一、读第5—7自然段。
1. 找出力排众议的句子品读,体会左宗棠的铮铮铁骨。
2. 概括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三点理由。
二、品读左宗棠建设新疆的举措的句子。
三、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如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手法、关联词等,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好在哪里?
这样的语文教学点真正体现出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既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又关注了学习方法、技能的拾得及能力的培养,使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简单、扎实、高效。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教是为了不教”。根据本体性内容组织教学,聚焦于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既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又是我们实施语文教学的基石与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具有“种子”能量的字词、句段、篇章等,并凭借着这些训练点进行迁移运用,最终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2016年发表在《广西教育》03 期“前沿视角”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