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初探
符琛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现代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不仅着眼于当下的发展,同时还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中必备的一项品格与能力。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一定的数感、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与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为此,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就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分析。
1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1.1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多数教师都用传统灌输法进行教学,只在提升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各项数学知识,学生在讲台下听教师讲授的内容并做好课后习题。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数学想象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中只会反复的、机械化的习题训练,这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非常不利。
1.2老师对于数学核心素养产生的误区
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花大量时间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就可以影响到数学教材的实施,很明显这是这些教师存在的误区。实际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是分不开的,学生具备了一定数学核心素养,那么他对数学的理解、运算与分析能力都会随之得到提升,另外,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还需要教师在每堂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样坚持下来必然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一些教师错误的认为,营造传统数学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必然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严重制约,进而阻碍学生数学想象能力的形成。
2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数学教学中严密的逻辑似乎和想象、创新背道而驰,殊不知缺少了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支持,那么数学抽象理论也是无从谈起的。小学生的想象天马行空,这些想象 正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教师应根结合“创新意识”的要求,为学生创造充分想象的空间。例如:在“周长”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课本、红领巾与树叶等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讲一讲这些事物的周长是什么?并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引导学生想象这个角是否有周长,没有的话怎样才能得到周长?在这些问题的应到之下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描绘出周长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2.2通过数学模型渗透核心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是建构数学语言的一种重要分析工具,提起数学模型很多学生会将其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联系起来,实际上不然,数学模型就是对某类问题的表达,比方说三角形的周长,将三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这样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就形成了。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运用是形成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具体题目中。例如,在路程相关问题的讲解中“路程=速度×时间”是最基本的模型,笔者给出具体问题:AB两车分别从南北两地同时、相向出发,A车每小时行驶56km,B车则每小时行驶48km,AB两车在与中点相距32km的地方相遇,请问两地相距多远?笔者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把握数学模型中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基本信息,并合理运用数学模型,完成解答。
2.3根据实际问题强化核心素养
数学知识源自生活,数学问题是对生活问题的提炼,做题不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运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注意渗透生活化的理念,根据实际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强化核心素养。例如,在“分数”的教学中,笔者讲解1/2时,将其结合生活中常说到的“一半”,利用“半瓶水”“半桶油”等,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