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不能重来
摘自《时报》 作者:邓 笛
有一天,我的儿子出生了。他很可爱,但是我没有时间陪他,我要挣钱养家,我要出人头地。我不在他身边时,他学会了走路;我知道他会说话时,他已经能说长句子了。
那一天,我夹起公文包往外走时,儿子抱着他心爱的猫,抬头问我:“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
“哦,说不准。不过,爸爸有空一定陪你玩,我们一定会玩得很开心的。”我回答说。
有一天,我的儿子十岁了。我送给他一个篮球作为生日礼物,他说:“谢谢爸爸!我们一起玩吧?你能教我打篮球吗?”
我说:“今天恐怕不行。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呢。”
“那好吧。”他说,然后转身离开,脸上没有显出失望,他很坚强,越来越像我了。
有一天,他从大学放暑假回家了。嘿,他魁梧挺拔,生气勃勃,完全是一个男子汉的模样。我对他说:“儿子,你让我感到自豪!你能坐下来和我说一会儿话吗?”
他摇摇头,笑着对我说:“暑假长着呢,我约了同学出去兜风,你能把车子借我用一用吗?谢谢,再见!”
我退休了,儿子也结婚搬出去住了。有一天,我给他打电话。我说:“如果可以,我想见见你。”
他说:“爸爸,我很想去看你,但是今天恐怕不行。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处理呢。”
我忽然感到这些话是那么熟悉,是呀,儿子长大了,他真的很像当年的我。我抚摸着怀里的猫,最后对着话筒问道:“儿子,你什么时候回家?”
“哦,说不准,不过,我有空一定会去看望你,我们一定会谈得很开心的!”儿子说。
但愿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在你的生活中发生——因为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来!
母与子
事情发生在澳大利亚普吉岛的Club Med度假村。
有一天,我在大厅里突然看见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慰一个大约4岁的西方小孩,饱受惊吓的孩子已经哭得精疲力竭了。
问明原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那天小孩较多,这位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在儿童的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了一位,将这个小孩留在了网球场。等她发现人数不对时才赶快跑到网球场,将那个被遗忘的孩子带了回来。孩子因为一个人被留在偏远的网球场,饱受惊吓,哭得稀里哗啦的。
这时,妈妈出现了,她蹲下来安慰4岁的孩子,并且很理性地告诉他:“已经没事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的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那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只见那个4岁的孩子踮起脚,亲了亲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大概就是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宽容、体贴的孩子吧!
殊途同归
摘自《联合早报》 作者:尤 今
在一项聚餐会上,远亲珊蒂带来了她刚学走路的女儿。
长得好似洋娃娃,一步一跌,满头一圈一圈软绵绵的鬈发一晃一晃的,煞是可爱。
珊蒂在女儿后面,一步一步地跟,一声一声地喊累。
在喊累的这一刻,她根本没有想到:母女俩能够步伐一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实际上是一种很圆、很满、很大的幸福。
这个时期,女儿唯母亲“马首是瞻”,母亲是她的天、她的地、她的一切。她不会置疑、不会反抗,她全心全意地模仿、百分之百地服从。母亲的脚跟着她走,她的心跟着母亲走;母亲说一,她不会说二。
她驯良如绵羊、可爱如天使。
身为母亲的,心里充满了甜蜜的矛盾,一方面希望她一分一分、一寸一寸慢慢慢慢地成长,好充分地享受她成长期间各种逗人的憨态与童趣;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她一尺一尺、一丈一丈快快快快地成长,长成个明白事理的好姑娘,好让母女并肩而坐,掏心地说着悄悄话。
欢喜也好,担忧也罢,孩子“我行我素”地长着、长着,终于,来到了一个成长过程无法避免的分路。
在分岔路口处,孩子会在一连串的磨擦和冲突中继续挣扎着成长,母亲呢,则得在一连串的磨擦和冲突中寻求适应,为自我的角色寻找新的定位。
这是一个双方都极感痛苦的时期──母亲明明白白地看到孩子可能因犯错而跌跤、因跌跤而受苦,所以,想为她放个安全的垫子,可是,她却嫌母亲多事、怨母亲剥夺自由,因而刻意把垫子抽掉、丢掉;母亲当然生气、比生气更甚的,是担心。于是,便与孩子没完没了地掀起了无休无止的大战和小战。至为矛盾的是:战火的起因是“爱”,双方却又被这熊熊燃烧着的战火烧得遍体鳞伤、雪雪呼痛。
尽管母亲在前方出尽九牛二虎之力拉孩子,可是,叛逆的孩子却总有办法挣脱母亲的手,自行开路,就算另一条路满是荆棘、满是尖石,就算他会被荆棘刺得鲜血淋漓或被石头绊得一跌再跌,然而,只要她能享有“不被母亲拉着鼻子走”的自由,纵使吃再多的苦,她也心甘情愿。
双方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啊走的,走了一长段路后,却在另一个新的路口不期而然地相遇,孩子这才恍然发现:自己绕道走了那么一大段“冤枉路”,原来与父母的人生道路是“殊途同归”的!
这时,双方在对视的目光里,便找到了过去不曾有的谅解与理解、宽容与包容。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期间的叛逆,就像麻疹和水痘,到了时间,便会蓬蓬勃勃、兴兴旺旺地发作,压也压不了、挡也挡不住。
由它去。
在跌跤中成长的孩子,懂得在摔倒后迅速地爬起来,抹干眼泪、拭去鲜血,寻找新的方向。
永远有着保护垫的孩子,不知道疼痛的滋味;有一天,当守护天使不在时,只要跌一跤,便永远站不起来了。
这么说来,母女俩能在不同的方向走,对母亲而言,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圆、很满、很大的幸福。
此刻,听到亦步亦趋地跟在女儿后面的珊蒂报怨道:“哟,累死啦!”
那声音,竟是满满地孕含着笑意的。
让他说完吧
摘自《青年文摘》 作者:刘红旗
对于老人无数次重复的唠叨,我们何曾耐心着让他们放心地说完过呢?
如此沉甸甸的爱,我们却因为包装过于简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男孩穿一身校服,胸前抱着一只硕大的书包,车下一位老人隔着车窗絮絮叨叨地交代着一些诸如“一个人在外边,要吃饱,要睡好,冷了要加衣,热了要洗澡”之类的“出门须知”。
有的乘客开始催促司机了,那男孩也露出不耐烦的神色:“回去吧,爸,知道了,总说这些没用的做啥?”又抱歉地对乘客说:“不好意思,每次我爸总是没完没了地说这些没用的话,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但是,汽车仍稳稳地趴在那里,司机仍极其耐心地扶着方向盘,扭过头对大家说:“让他说完吧,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他笑了笑,“我每天都在制造着别离,把车上的人和车下的人分开,就是大人也都是说不完的嘱咐,别说他对一个孩子啊。”
你不让他说完,他会不放心的!我不禁一惊,这句话竟是一个和说者听者都没关系的人说出来的!
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生活中过滤和选择着有用和无用,甚至对亲人的几句嘱咐也要用这样的原则加以区分,从而因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失去了让他说完的耐心,却完全没想到老人的内心。我们试图屏蔽那些没用的语句,却不小心把那一腔的爱意忽略了,挡在了我们的心灵之外。像这个孩子,漠不关心着老人的关心。
如果,那位老人有可能的话,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陪着孩子,那样,他就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几句嘱咐来表示他的惦念,他实在是想让自己的那几句话来替他伴着儿子啊,于是,用喋喋不休为儿子做一顶密不透风的保护伞。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这其中的谜底,因为这种爱意是一些让人厌烦的“废话”,从而令人拒绝。
连朱自清不也是在父亲送别时,从心里嘲笑父亲的迂腐吗?
对于老人无数次重复的唠叨,我们何曾耐心着让他们放心地说完过呢?如此沉甸甸的爱,我们却因为包装过于简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刚才出门时,母亲颠着小脚追出来,说:“过马路要小心啊!”让女儿好一阵大笑,她对我说:“你四十多岁了,奶奶还当你是小孩子呢。”那时我所表示的孝顺也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谁让你又出来了啊?”丝毫没有让她说完的意思。
在车上车下的分别之际,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东西能代替这样的废话。“吃饱,睡好,冷了加衣,热了洗澡”,这些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的确不须多言,但谁又能否认这不是老人内心的最深沉表达呢?
正在胡思乱想,从后视镜里看到老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一边招手一边喊着,司机“吱”地刹了车,探出头去:“你还忘了什么事?”“咋了?”男孩也问。“没事。慢点啊,师傅,注意安全!”老人气喘吁吁着。
“哗……”车上的人全笑了,我却分明感到眼里有一丝丝温暖的湿润,对着他大声地喊了一声:“谢谢了!”
梦是苗苗,只有不断地浇水,小心地呵护,它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